编辑|潇湘十二楼 150亿美元买一座岛?不是为了度假,也不是开发旅游资源,美国打的算盘可没这么简单。 最近一则消息在国际媒体上炸开了锅:美国提出“购买”俄罗斯远东的科曼多尔群岛,理由是——用来监视中国潜艇。 这事一听就觉得不对劲,关键是,这不是美国第一次打别人领土的主意了。问题是,这种“买岛式外交”到底是认真的吗,还是又一场精心编排的地缘政治秀? 从北极安全到俄美博弈,从中国潜艇到国际法,这背后牵出了一个比岛大得多的局。要说这事荒不荒唐,不如先看看这事怎么就闹起来了。
买岛背后,不是地皮是野心 美国这次盯上的,是位于白令海和北太平洋交界处的科曼多尔群岛。这个地方离中国挺远,离俄罗斯倒是近得很。 从地图上看,它像一只延伸出去的触角,刚好卡在中国潜艇出入北太平洋的“门口”。 美国说得好听,是要“遏制芬太尼走私、加强安全合作”,但话音刚落,五角大楼的文件就暴露了真实意图:部署声呐系统、侦测中国潜艇、确保控制北极航道。 听起来像是为了“国际安全”,但细扒一下,故事就没那么干净了。
根据2023年北极理事会的报告,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全球未开发资源的13%,航道商业价值预计在2050年前增长300%。 这片冰雪覆盖的区域,正成为新一轮资源争夺战的前线。而中国提出的“冰上丝绸之路”计划,正是要通过中俄合作打通北极航运新通道。美国这时候插手,怎么看都不像是为了“和平”。 更有意思的是,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想买岛。2019年特朗普就提出要买格陵兰岛,还想“租下”巴拿马运河控制区。
这种操作,活脱脱一个“新殖民主义老剧本”复刻。今天想买俄罗斯的岛,明天是不是就想买伊朗的港口? 说到底,美国并不是真的对这些岛有兴趣,而是对这些岛“能干什么”感兴趣。控制航道、部署军力、监视他国,是核心目标。所谓的“购买”,更像是打着和平旗号搞扩张的遮羞布。
历史翻车的剧本,美国又想重演一遍? 说到买岛,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1867年的阿拉斯加交易。那年,美国花了720万美元从沙皇俄国手里买下阿拉斯加。 当时很多人觉得俄罗斯“赚了”,但往后百年,阿拉斯加成了美国在北极的能源宝库,也成了俄罗斯“战略失算”的经典教材。 今天,美国又想用同样的套路拿下科曼多尔群岛,想复制当年的“成功”。但问题是,这不是19世纪了。 俄罗斯不再是那个百废待兴、急于脱手边陲地带的帝国,而是一个极度警惕领土主权的国家。
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的回应可以说是火力全开,直言“出卖领土是国家罪行”。她还顺带讽刺了一句:美国现在自己债务都快顶不住了,还想买岛? 据《金融时报》报道,美国国债已突破34万亿美元,财政赤字连年飙升。你说这时候还想豪掷150亿买岛,是不是有点“画大饼”的意思?
更关键的是,俄罗斯对北极的战略早已转向“向东看”。在克里米亚问题上,俄罗斯已经表现出极强的领土敏感性。 如今面对中国在北极的科研和基础设施合作,俄罗斯是求之不得。这时候美国跳出来“买岛”,怎么看都是想挑拨离间。 但这招不但没奏效,反倒让中俄在北极的共同利益更加紧密。
想围堵中国,结果反促联手 美国这次“买岛提议”打的旗号是“防范中国潜艇威胁”。但问题来了,中国真的在北极搞军事行动了吗? 根据2024年《华尔街日报》披露数据,中国在北极的活动几乎全部集中在科研、气候观测和航道勘探上。 所谓的“潜艇部署”,更多是美国基于中国巨浪-3导弹射程的臆测,而不是现实部署。中国的“雪龙2号”科考船2023年在北极活动时,曾被美加军机持续跟踪,反倒成为中方抗议的证据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美国对中国“冰上丝绸之路”的误读,是这次买岛事件的根本出发点。 但结果是,美国越是“高调操作”,中俄越是“低调联手”。就在今年5月,中俄联合主办了北极论坛,强调推动“非西方合作路径”。 根据会议通报,双方已在北极航道、油气开发和气候联合研究等方面达成一系列共识。 而这次美国买岛闹剧,也让中俄找到一个“共同敌人”:美国的霸权逻辑。正如俄罗斯媒体《消息报》评论所言,美国的提议不是合作,而是试图在北极制造对抗的导火索。
法律说不过去,道义站不住脚 再看看国际法层面,美国这波操作更是漏洞百出。一个国家想买另一个国家的领土,首先得对方同意,并通过合法程序。 但俄罗斯早在1867年阿拉斯加交易后,就已将科曼多尔群岛列为国家领土。无论从宪法角度,还是民族情绪来看,这都是不可触碰的红线。 更讽刺的是,美国一边引用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》来定义北极的“专属经济区”,一边自己至今都没批准这份公约。 168个缔约国,美国不在其中。这种“用得着时就拿出来,不方便时就不认”的操作,怎么看怎么像“选择性守法”。
中国在北极的做法则形成鲜明对比。无论是科考船的部署,还是在俄罗斯港口建设的投入,基本都遵循了国际法框架,体现了“合作共享”的原则。 而美国这边,从格陵兰岛到现在的远东群岛,始终拿着“安全”为幌子,把地缘政治当成了大富翁游戏。 长远来看,美国这种“工具化”国际法的做法,只会加剧北极的军事化风险,损害全球对北极治理的信任。
这不是交易,是一场政治闹剧 从俄罗斯拒绝的速度来看,这场“买岛”提议根本没有实操空间。根据俄媒7月初的民调,超过90%的俄罗斯受访者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领土让渡。 而美方这边,除了炒作一波“对华强硬”的舆论点,对实际地缘格局毫无改变。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场戏没有影响。它暴露了美国在北极、在中俄问题上的困境和焦虑,也让中俄在合作上更加坚定方向。 更重要的是,它给国际社会敲响了警钟:地球最北的冰原,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下一张战场。
气候学家的警告也不容忽视。北极是全球变暖的“放大器”,若被军事化和政治化,势必干扰全球气候合作进程。 美国若真想参与北极事务,不妨从加入《海洋法公约》开始,从尊重别国主权开始,从放下地缘偏见开始。 否则,就算岛买不成,局也被你搅得不清不楚。
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